商船学院

商船学院成立于1995年4月,现设有学院办公室、航海技术系、轮机工程系、学生工作部等教学运行机构。商船学院作为国家培养高级航海技术人才的基地,以“重素质,保质量,培养敬业精神好,外语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国际航海人才”为办学目标。自1972年以来,已有19000余名航海类专业毕业生走出校门,投身航运事业,其中许多人已成为我国国内外运输和航海科技事业的骨干力量,为我国的航运现代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目前学院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轮机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轮机工程),5个工程类专业学位类别(交通运输、电子信息、机械、土木水利、能源动力),6个工程类专业学位领域(水路交通运输、人工智能、船舶工程、海洋工程、动力工程、清洁能源技术)。其中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为上海市重点学科,轮机工程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本科设有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等4个专业。其中航海技术、轮机工程和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建设专业;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专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2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和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轮机工程硕士学位、轮机工程和船舶电子电气工程本科专业通过英国轮机工程及海事科技学会(IMarEST)认证(2022年);航海技术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2023年)。

商船学院具有较完备的教学、实验和科研设施,设有10个教研室、2个教学实验中心和1个教学平台。拥有组合式液货模拟船教学平台(吴淞号)、综合船桥系统(IBS)实验室、船舶操纵模拟器、电子海图、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GMDSS)、轮机模拟器、船舶机舱综合实验室、柴油机特性测试、制冷空调、水泵性能测试、冷藏集装箱综合实验室、冷库等具有先进水平的实验设备;拥有4.8万吨散装无限航区多功能教学实习船“育明”轮和各类航海专业技能训练所需的艇筏与配套设备;成立了上海海事大学-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国家级实践教育中心等40家校外实习基地。

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208人。专任教师137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 51人;实验员39人,其中,高级工程师7人,工程师22人。学院教师中持有海员高级船长证书2人,船长证书17人,持有高级轮机长证书1人,轮机长证书17人。

商船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日益扩大和深入,极大促进了学院的国际化办学水平。近年来,有来自IMO(国际海事组织)、美国麻省海事学院、美国圣地亚哥海事学院等不同国家的外籍专家、教师来院进行短期讲学;学院与美国麻省海事学院、丹麦哥本哈根轮机工程学院、日本东京海洋大学、韩国木浦海洋大学等知名院校建立了留学生互访、交流学习等合作。

航海技术

本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2007年)、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2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和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建设专业(2017年),2023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航运强国建设需要,符合国际和国家海船船员适任要求的,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和航海技术基础理论,系统掌握航路规划与航线设计、船舶-货物-人员管控、水路通信与船岸协同、海事安全与能效管理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与创业精神、国际合作与全球竞争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管理级航海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实行准军事化管理。

主要课程:船舶原理、航海力学、航海电工基础、船舶无线电技术基础、航海学、航海气象与海洋学、船舶结构与设备、船舶操纵、船舶值班与避碰、船舶货运、航海仪器、智能船舶技术基础与应用、远洋运输业务、海商法、船舶管理、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设备及其通信业务、航海英语阅读与写作、航海英语口语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海洋船舶驾驶(毕业时可取得无限航区海船二副适任证书等),也可从事船舶引航、海事管理、海洋工程、海上救助、航海教育和科研等领域相关工作,优秀毕业生还可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轮机工程

本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2007年)、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2年)、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建设专业(2017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为)。本专业2012年通过欧盟海事局航海教育培训考察评估,2016年通过上海市教委专业合格评估,2021年通过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航海教育培训质量等效认可(优异级)评估。

本专业培养面向现代轮机工程及相关领域,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安全与环保意识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符合国际和国家海船船员适任要求的从事现代化船舶轮机管理,或同时能在港航、船舶修造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船舶机电设备管理、设计、制造、安装、检验、维修、经营等方面工作,毕业五年后基本具备同类船舶二管轮及以上任职资格的工程技术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实行准军事化管理。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机械设计基础、电路与电子技术、轮机英语阅读与写作、轮机工程材料、船舶柴油机、船舶辅机、船舶电气及控制系统、轮机自动控制系统、轮机维护与修理、海洋船舶防污染技术、船舶智能机舱及管理和船舶管理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世界各地航运公司的船舶轮机管理工作;也可以在航运公司船舶机务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在船厂从事生产管理工作,以及在船舶机电设备生产和服务公司从事技术工作,在知名船用设备厂商从事设备销售及售后技术服务工作;还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部门从事海事管理、船舶安全检查和船员管理等工作,在船级社从事船舶检验工作,在保险公司从事船舶保险和船舶公估工作,在航海院校从事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在石油钻井平台从事机电设备管理工作。

船舶电子电气工程

本专业是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和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建设专业(2018年),2021年通过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航海教育培训质量等效认可(优异)评估,2022年通过英国轮机工程及海事科技学会认证。

本专业培养满足国际和国家海船电子电气员适任要求的,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扎实的电气、电子、控制、通信及导航基础理论知识,敬业精神好,实践能力强,安全环保意识高,能胜任现代化船舶与海洋工程电子电气系统的管理和设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实行准军事化管理。

主要课程:船舶电路基础、船舶电子技术基础、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与变频控制、电力拖动及其控制系统、船舶电站、PLC及其工业控制网络、船舶机舱自动控制系统、电航仪器、GMDSS系统与设备、船舶管理、船舶智能控制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电力、电子、电气设备、通信导航的运行管理和维护;也可从事船舶电气及控制系统的研制与调试,以及在船舶机电设备制造领域从事技术及管理工作;还可在交通运输系统内从事设备管理、系统设计、海事监督、船舶检验、科研和教学等工作。

能源与动力工程

本专业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3年)及上海市一流本科建设专业(2020年)。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及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设计制造、科研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教学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分为两个专业方向:制冷与空调工程、能源工程及自动化,并另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学生在完成综合基础素质教育、掌握宽厚的理论基础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意愿可以在制冷与空调工程、能源工程及自动化两个专业方向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中进行选择。

主要课程:制冷与空调工程方向:工程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热工测试技术、船舶制冷技术、船舶空调技术、工程流体机械泵与风机、船用锅炉、电路与电子技术等。能源工程及自动化方向:工程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热工测试技术、电路与电子技术、航运新能源、航运低碳减排技术、船舶能源工程及管理、能源动力装置基础、机电控制及可编程控制器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工程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热工测试技术、工程流体机械泵与风机、制冷技术与冷链物流、冷藏库设计、冷藏运输技术、冷链物流管理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制冷与空调技术或能源工程及控制方面设计、研究、科研开发、试验、管理工作,也可从事教学工作。

安全工程

本专业立足于学校“航运、物流、海洋”发展特色,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建设专业(2019年)、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2021),拥有支撑本专业建设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硕士点和“交通运输安全与环境工程”博士点,形成了以“海事安全”为特色的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合作办学优势和企业教师占比达45%的双结构型师资队伍,打造了本专业新工科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为安全工程一流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经济与科技发展需求,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安全工程技术和安全管理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特别是航运、物流、海洋等领域,从事安全与应急相关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传热学、燃烧学、运筹学、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学、安全人机工程、船舶火灾爆炸工程学、海运安全科学技术、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通风安全工程、机械安全技术、电气安全工程技术、安全监测技术、海洋工程平台综合安全实验、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安全工程设计、安全技术开发、安全风险评估、安全监察与监管、安全检测与监控、安全生产组织管理、安全教育与培训、安全科学研究等专业工作,毕业生服务于政府各级应急管理部门、交通运输安全管理部门、海事管理部门、消防部门、大型制造企业、科研院所及安全评价与咨询机构。

(更新于202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