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学院

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作为全国最早创立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本科专业及第一批硕士点院校之一,积累了六十多年的人才培养与学科研究的丰厚经验,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从事交通运输(水运管理)领域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

目前,交通运输学院下设交通运输系、物流管理系、国际航运系、交通工程系及实验实习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学院牵头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建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2个硕士点(交通运输、交通运输与管理)。其中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二级学科于2007年和2008年先后被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批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2015年获批上海高校高原学科(I类)。现有交通运输、交通管理、物流管理、交通工程4个本科专业,均入选国家“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流管理、交通管理(国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交通运输、交通管理(国航)、物流管理3个专业被列为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交通运输专业入选教育部 “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交通工程、交通运输专业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交通管理专业通过长三角新文科教育专业联盟认证。目前,在校全日制研究生400余人、本科生近2200人。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共有专任教师82名。专职教授13人,学科内其他部门专职教授3人,外聘教授1人;博导16人,学科内其他部门博导2人;专职副教授30人。教师中已具有博士学位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数占学院教师总数的97.6%,近20%的教师在境外获得博士学位或在境外工作三年以上。

学院大力开展科学研究,重视企校合作。目前,已成功构建了涵盖港口集疏运道路系统实验室、交通工程检测实验室、交通监控与信息处理实验室、交通规划与仿真实验室、水陆交通设施与信息化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现代港口综合实验室、集装箱码头自动化控制实验室、学生机房等9个教学实验室。此外,学院还设有航运金融工程实验室、港口航运物流空间分析实验室、水运系统决策技术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与运筹实验室,劳氏船级社基金会交通与环境国际研究所、多模式交通运输系统实验室、水陆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交通工程与区域科学研究中心等8个科研实验室。在交通运输系统研究等关键领域收获了众多高质量的教学科研成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和智力支持。

学院国际化建设起步早、成效显著。早在1983年就与亚太经社会合作培养航运研究生班,曾与世界海事大学、西澳大利亚大学合作培养研究生。目前,与中西非地区海事大学合作开办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韩国仁荷大学等高校建立互换学者及学生的交流机制,学院研究生和本科生出国交流交换人数位居全校前列。此外,我们教师承担了多个交通运输领域SCIE/SSCI源期刊的主编、副主编及多个期刊的编委。

交通运输

本专业是我校1959年恢复办校后开办的第一批专业(原水运管理专业),作为上海海事大学的特色优势专业,现已发展成为从学士到博士、再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长期以来为港口、航运、物流等在内的交通运输相关工程技术领域培养了大批管理和实践等方面的人才,取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

本专业先后被列为上海市重点专业、交通部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项目、上海市“085工程”重点建设专业、上海市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教育部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专业等。2019年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我校是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水路运输与工程分委会主任委员单位和中国航海学会水运管理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单位。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工学理论基础、扎实的港口和航运管理知识及工程实践技能、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优秀的创新能力,能在交通运输领域从事决策、规划、组织等工作,特别是具备港口和航运专门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并且,面对现代港航业提出具备全球化经历的人才培养需求,开设有交通运输专业国际班,拓宽学生宽广的国际化视野。

主要课程:运筹学、工程制图、货物学、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基础、交通运输工程学、港航工程与规划、智慧港口、港口装卸工艺与组织、港口管理、海事安全与政策、港口系统仿真、绿色航运、船舶原理、国际航运管理、航行实习、港口实习、船厂实习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拥有独特的港口、航运及物流背景,可在港口、航运及物流企业等交通运输行业从事运输运营、管理工作;在规划设计部门从事交通运输规划的编制和交通方案的设计工作;在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与港航规划部门从事港航发展战略及政策的制定工作;在航运及交通运输物流相关的政府机关从事管理工作;在航运服务类企业从事管理、评估、咨询、培训等工作;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国内或国外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等。

交通管理

本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及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2020年,该专业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航运与国际物流管理以及经济、法律等方面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英语与计算机,从事航运企业经营管理、政府机关管理决策及科研院所行业研究工作的交通运输学科的高级国际航运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运筹学、航运经济学、合同法、国际航运管理、班轮运输理论与实务、租船运输理论与实务、多式联运组织与管理、航运公共管理、航运公共政策、航运公共伦理、航运商务英语、集装箱码头业务与管理、船舶贸易、供应链管理、海事法、海上保险法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国际航运、国际贸易、国际物流,以及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科研院所工作。

交通管理(新国航班)

本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及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2020年,该专业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够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计算机以及相关专业知识解决国际航运与国际物流领域实践问题,具有国际视野与国际化经营能力,适应现代航运企业经营管理、政府机关管理决策及科研院所行业研究工作的交通运输学科的高级国际航运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运筹学、航运经济学、合同法、国际航运管理、班轮运输理论与实务、租船运输理论与实务、多式联运组织与管理、航运公共管理、航运公共政策、航运公共伦理、航运商务英语、集装箱码头业务与管理、供应链管理、船舶贸易、海事法、海上保险法,航运衍生品与风险管理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国际航运、国际贸易、国际物流,以及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科研院所工作。

物流管理

本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2007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和国家首批“物流新文科建设”专业(2020年)。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航运强国建设需要,符合上海海事大学办学宗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具有良好的物流管理理论基础、扎实的物流管理知识及港口和航运实践技能、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优秀的创新能力,满足社会需求,在交通运输领域从事物流相关的决策、规划、组织等工作,特别是服务国家物流发展战略,具备物流、港口和航运专门知识的高级物流人才。

主要课程:物流学原理、供应链管理、物流商业模式创新、国际物流运输管理、船舶运输管理与经营、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信息系统、港航物流数据分析方法与应用、数字化港航物流概论、物流项目管理、多式联运组织与管理、物流系统仿真、集装箱码头管理、运输政策与法规、港站与枢纽、国际货运代理业务模拟实践、国际船舶代理业务模拟实践、仓储业务模拟实践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物流管理工作,在交通运输行业,特别是物流、港口、航运相关领域从事的公路、海事、铁路等系统工程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工作,也可从事供应链管理、海事管理、航运管理、海事院校教学与管理等工作,优秀毕业生还可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交通工程

本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及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2014年首次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同期第一批次通过认证的全国四所高校之一),先后被列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上海市重点专业、上海市“085工程”重点建设专业、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等。2020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一流本科建设点。并于2017、2024年连续通过三轮工程教育认证。

本专业拥有较强师资队伍,教学成果斐然。教师团队获得过十余项上海市级、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获得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团队教师获宝钢优秀教师、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晨光”计划、“启明星”项目等省部级人才称号。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工学基础理论和管理技术,以区域交通、城市交通、港区集疏运交通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港口、航运为结合点,围绕交通运输设施效率、安全、环境亲和性等方面的知识和优化方法展开学习。要求系统掌握交通工程及智慧运输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区域运输系统、城市交通物流系统、港口集疏运系统等领域规划、设计和管理等方面理论与应用技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交通工程学、城市规划原理、交通港站与枢纽、道路勘测设计、港口与航道工程学、交通安全、绿色综合交通规划、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与控制、面向港口运输的智能交通技术与应用、港航交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交通工程综合实践等。在政府交通管理、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等管理和技术部门、交通及港航设施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企业、道路交通运输类研究机构以及院校,交通咨询机构以及融合大数据、互联网+、自动驾驶等智慧交通新兴行业,从事交通运输、港口集疏运系统、智能交通系统的设计、建设、分析、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相关工作。

就业方向:在政府交通管理、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等管理和技术部门、交通及港航设施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企业、道路交通运输类研究机构以及院校,交通咨询机构以及融合大数据、互联网+、自动驾驶等智慧交通新兴行业,从事交通运输、港口集疏运系统、智能交通系统的设计、建设、分析、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相关工作。

(更新于2025年5月)

招生E答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