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工程学院由机械工程系、电气自动化系、工业工程系、中荷机电工程学院(中荷机电工程系)、产教融合中心、机械工程实验中心和电气自动化实验中心组成。
学院现有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工业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和控制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自设人工智能系统与应用二级学科硕士点,机械(机械工程)、能源动力(电气工程)和工程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3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以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物流装备控制与安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工业工程、物流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中荷合作)和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中荷合作)等9个本科专业。学院参与上海海事大学高峰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物流工程与管理)”——“港航物流系统智能化与绿色化”特色研究方向建设,并且参与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管理科学与工程”——“先进物流装备管理与工程”方向重点创新团队的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且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物流工程、工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3个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物流装备控制与安全)个专业获评上海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虚拟教研室获批全国性虚拟教研室,这是我校第一个教学研究改革专题类全国性虚拟教研室;智慧港口装备虚拟教研室获批上海市首批市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79名,专任教师134名,其中正高级职称18名,副高级职称47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汇聚了一批在相关行业领域解决行业重大攻关难题的专家和在学术领域做出创新性研究成果和贡献的学者,包括上海市多项人才计划等40余人次。
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国家级学会奖20余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72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研总经费达3.4亿元。发表学术论文22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收录1000余篇。国家专利授权17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0余项。学院自主研发的NetCMAS-起重机械监评系统及信息物理平台通过工业4.0合规性评估,这也是国内颁发的第一张欧盟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等级合规认证书。形成了一系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为工业界解决了许多应用难题,在相应的学科领域和工业界里享有良好的声誉。学院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振华重工集团、上汽集团、德国TUV、等许多国内外著名企业有着长期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法国南特大学、法国海军学院、波兰格丁尼亚海事大学等有着广泛的科研合作。
围绕特色学科发展需求,学院已建成一批先进的教学、科研平台和高水平实验室,包括“现代港口物流”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现代港口物流”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集装箱供应链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智能海事搜救与水下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港口与海洋重装备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力传动与控制研究所、机械工程设计研究所、港机与海洋工程装备检测中心、波浪补偿实验室、“上海海事大学-施耐德电气联合实验室”、“上海海事大学-美国德州仪器数字信号处理方案联合实验室”、“海大-汉德港机和海洋工程装备联合实验室”、海上清洁能源电力系统实验室、工业4.0实验室等。学院还拥有“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分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两个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以及“现代港口物流”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现代港口物流”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这些国家级实践平台现已发展成为学生实践和创新培养的核心支撑机构。在为工业界科技服务的过程中,学院也形成了一批面向工程应用的实践基地,现有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60余个,其中国家级基地1个,校级基地7个,院级基地50余个,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近年来培养学生获“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智能汽车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物联网设计竞赛”“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工业工程类专业课程设计大赛”等全国大学生比赛一等奖荣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达600余项,其中国家级26项。
学院拥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荷机电工程学院。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上海海事大学与荷兰泽兰德大学联合举办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包括“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中荷合作)”以及“机械电子工程(中荷合作)”两个本科专业。学院主动适应新时期“一带一路”建设对教育对外开放的要求,积极开拓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沿海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与数十所大学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院秉承“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教育理念,坚持港航和物流学科特色,面向长三角一体化、上海国际科创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上海临港国际制造中心等区域战略发展目标,以工业4.0与智能制造2025、智慧港口、工业互联网等为应用背景,开展智能制造、物流装备健康诊断、船舶电力推进等研究,着力提升我国港航物流装备领域的技术原创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国家大型港口、航运、物流以及相关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为海上丝绸之路保驾护航。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本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9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22年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第一批产教融合专业合作建设试点专业名单。专业设有港口机械(卓越工程)、工程机械、先进制造三个专业方向。本专业以“港口物流装备”为特色,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联合校内外实习基地,采用“理论+工程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现代工程工具使用能力。
本专业培养能从事物流装备领域内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以及港口码头大型物流装备管、用、养、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或工程技术管理人才。本专业学生学习机械设计、先进制造、自动控制方面的基础理论,掌握机械专业技能,接受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础训练。
主要课程:专业必修课有机械工程材料、制造技术基础、互换性原理及技术测量、测试技术、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流体力学与液压传动、热工基础等。专业选修课分别以港口物流装备设计、通用工程机械设备设计和先进制造技术为主线,并增设了机械创新创业类和能力训练类实践课程。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加深对技术基础课的理解,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景。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机械装备设计制造企业以及港口航运企业,可从事设计开发、制造管理、设备规划选型与安装调试以及生产、组织、管理等工作。
机械电子工程
本专业是综合机械、电子、测试与控制、装备安全信息化等技术为一体的工程技术专业,已于2022年获评“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本专业配备“现代港口物流”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与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优质平台。
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港口和海洋工程等大型物流装备设计与测控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机电控制技术、港机产品检测与服务等领域内从事系统设计与技术开发、现场测试与分析评估、应用技术研究、设备运行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建立了以机械设计、电工技术、控制技术、测试技术、安全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及相应实践环节和综合应用为主体的综合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机、电、测、控与安全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相互融合,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密切结合的现代技术教育特征。
主要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机械控制工程基础、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流体力学与液压传动、微机原理及应用、机电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机器人学、测试信号分析与处理、机械装备智能运维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就业主要面向大型港口、港机物流装备制造等企业,从事相关系统设备的设计开发、运行管理、产品检测与服务,以及本质安全监控等技术工作。
工业工程
本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具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虚拟教研室”和“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国家级实践教学平台。
本专业培养既掌握定量分析、优化决策、人因设计等工程技术与分析方法,又具备国际视野、团队领导与合作能力,“臻于至善”的工程与管理复合型人才。通过社会实践、课程设计、企业实习等多个实践环节,系统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沟通协调能力,培育先进工程与管理理念,成为具备港航数智化技术与管理专长的高级工业工程人才。学生还可参加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的交换生项目和访问生项目。
主要课程:运筹学、管理学、基础工业工程、建模与仿真、生产计划与控制、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质量管理、人因工程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能在制造业从事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开发、系统设计与策划,从事物流系统的智慧化建设相关工作,或在服务业以及咨询、金融、互联网等行业从事商务咨询、政府决策、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现代化管理相关工作。
物流工程
本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融入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依托全球第一大港——上海港的独特区位优势,构建“工管融合、数智创新”的育人体系,打造中国港航物流领域的人才培养标杆。通过工学、管理学与人工智能的跨学科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系统型人才。
本专业培养学生能够从事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开发、策划,物流系统设计、管理、营运,物流企业的管理、规划、生产、经营和销售、物流数字化系统及物流智能决策系统开发与维护,成为具有解决复杂物流工程问题能力,且能驾驭物流4.0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学生还可参加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的交换生项目和访问生项目。
主要课程:物流自动化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工程经济学、物流中心规划与运作、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工商企业、交通运输行业和物流相关部门的社会物流、生产物流和绿色物流方面的工程策划、仓储、配送、装卸等工程技术领域的规划、设计、运营和管理等工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本专业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认定的“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家国情怀浓厚、社会责任坚定、国际视野开阔、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能够融会贯通数理知识和专业知识,在电力、电气设备、港航等行业领域,从事与电气工程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系统运行及教育科研等工作。在技术创新、工程管理、团队协作、终身学习和领导能力上表现出担当与进步的高级电气工程人才。毕业5年后,具备解决复杂电气工程问题的能力,达到电气工程师水平。
主要课程: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信号分析与处理、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基础、港航电气智慧物联网应用设计基础、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船舶电力推进与动力定位、船舶电站及自动装置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港航企业、交通运输、国家电网等行业领域的科学研究、电气设计、技术研发、工程应用、运维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自动化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诚信实干、牢固掌握自动控制学科的基本理论;具备与计算机、通信和数学相贯通的自动化专业知识;具有设计、开发和集成各种自动化装置与系统的能力;兼有国际视野和竞争潜力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基础、控制理论、微机原理、单片机及接口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现代通信原理基础、计算机控制系统、机器视觉及应用、工业可编程控制器综合实践、工业自动化先进技术综合实践、物流自动化系统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工业控制、嵌入式设计、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从事现代企业生产和管理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尤其是物流自动化系统、港口与船舶设备自动化的设计与开发、应用与管理的相关工作。
测控技术与仪器
本专业是一个结合机械工程、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具有鲜明的航海与海洋特色。
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工程、人文素养,能较好地掌握自然科学和工程基础知识,特别是熟悉船舶系统相关测量与控制的基础理论,具有覆盖智能信息处理的测控系统和仪器的设计、实现和应用能力,能够从事相关领域(特别是港航和船舶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和运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应用光学、现代通信原理基础、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测控系统与电路、信号与系统、误差与数据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基础、港口机械测试技术、港口机电控制系统、机器学习导论、自动化仪表与测控系统综合设计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多个行业领域(科研院所、企业、事业单位等)就业,从事智能测控系统的设计制造、技术研发、产品测试、及其相关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尤其是相关检测、控制与优化的系统设计开发及其应用与管理等工作。
(更新于202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