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的创建始于1978年,在交通部支持下,上海海运学院成立电子计算机计算技术专业筹建小组;1979年正式成立电子计算机计算技术专业,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1985年成立计算机科学系,招收第一届计算机应用硕士研究生;1990年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获得计算机应用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当时交通部部属高校中唯一的计算机专业硕士点,也是上海地区较早拥有计算机应用硕士点的高校之一;1997年学校将计算机科学系、电子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和机械工程系合并成立工学院;2003年,电子工程系和计算机系从工学院分出,成立信息工程学院。

学院具备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现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电子信息(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和人工智能)专业学位硕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人工智能6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双学士学位项目。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42名,其中专任教师105名,教授16名、副教授43名、高级工程是1名。现有本科生1900余人,研究生800余人。近年来,学院获评各类高层次人才32人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牵头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上海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及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项目等130余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其他各类奖项近20项。学院拥有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船舶运输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一批先进的科研平台和高水平实验室,包括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智慧航运信息与通信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上海市港航物流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学院秉持“入主流、强特色、开放办院”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现代信息技术前沿研究与港航、物流等学校特色学科相结合,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等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智慧航运、智慧物流、智慧园区建设等为应用背景,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等研究,着力提升我国港航物流信息化领域的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力争为国家大型港口、航运、物流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及智慧化技术支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专业面向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能够在计算机技术、程序设计、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数据管理等领域从事计算机系统研发、部署、测试、维护和管理等工作的计算机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从第二学年开始,本专业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预期学生毕业五年后:(1)就计算机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能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多种制约因素后设计解决方案,并能成功实现;(2)具有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既能完成个人任务,也能参与团队的领导、组织、协调和管理。(3)具有国际化视野、社会和环境意识,遵守职业规范,能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4)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能通过自我学习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进而实现自我发展。

主要课程:离散数学、电路与电子学、计算机原理与汇编、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字逻辑、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方法、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经济学、计算机伦理学、编译原理、计算机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原理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继续攻读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生,也可在企事业、科研院所、金融业、行政单位,特别是港口、航运、物流等行业领域,从事计算机软和硬件系统设计、开发、应用、维护和管理等工作。

网络工程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科研、教育、企事业和行政管理等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技术研究、规划设计、集成、开发、教学和管理等工作,并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离散数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电路与电子学、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数字逻辑、计算机原理与汇编、网络安全与信息加密技术、组网技术与网络管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微型计算机技术、移动互联网开发、大数据技术与应用。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继续攻读计算机、网络安全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生,也能够在科研、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等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管理维护、教学等工作。

人工智能

本专业是为配合国家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推动航运科技发展战略和支持现代航运新业态,以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人工智能支柱产业需求而设立;它以信息工程学院为承载支撑,将航运物流要素与现代信息、通信、传感和智能科技等高新技术深度融合,面向智能港口、航运科技和智慧物流,实施专业交叉培养,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与竞争力,为国家培养智能船舶、智慧港口、智能物流、供应链金融科技等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机器学习导论、人工智能原理、深度学习、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视觉、物流信息系统、自然语言处理、数据结构与算法、Python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控制理论基础、认知科学导论、计算神经科学。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继续攻读计算机、通信及控制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生,也可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软件、航运、智能交通、金融科技等人工智能学科相关的科研、教学、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电子信息工程

本专业是培养具有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和相应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人才的宽口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与信息系统的设计机理及实践应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接受电子与信息工程领域实践的基本训练,具有设计、开发、应用电子系统设备和信息处理系统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宽阔的电子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的电子设计、信号处理理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具备科研创新精神、国际化视野和解决复杂电子信息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能够服务于国家电子信息、通信工程、港航等领域,从事新一代电子系统开发设计、智能信息处理与分析、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集成电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息理论与编码、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自动控制原理、雷达原理、集成电路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电子电路PCB设计、电子综合设计以及移动通信网络实训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主要培养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一部分具有较强再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毕业学生,可继续进行更高学位的深造学习;另一部分具有扎实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可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系统与工程、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嵌入式系统设计及集成电路设计及应用等相关领域从事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管理等工作。

通信工程

本专业培养具备通信系统和信号信息处理基本理论,掌握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以及信息处理应用等知识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学生主要学习通信系统的基础理论、组成原理和设计方法,具有扎实宽厚的理论知识并接受通信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现代通信系统和网络的设计、开发、调测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宽阔的通信、网络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的通信、网络系统设计、信号处理理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具备科研创新精神、国际化视野和解决复杂通信、网络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能够服务于国家通信工程、电子信息、港航等领域,从事新一代通信系统、网络系统开发设计、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网络信息安全、集成电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

主要课程:数理基础课程、无线/移动通信系列课程、电路理论系列课程、现代微处理器原理系列课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系列课程、电磁场与天线原理系列课程、包含通信原理、移动通信、无线通信、卫星通信、水声通信、网络通信的全媒介通信类课程,以及电子综合设计、电子电路PCB设计、移动通信网络实训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面向现代通信、下一代移动互联网、信息处理、工业物联网、集成电路、嵌入式系统等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制造、测试、运营等工作并具有极强的再深造基础与能力。

(更新于202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