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上海海事大学“航运、物流、海洋”三大重点发展领域中海洋类学科的支柱学院。为“教育强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航运强国”等国家战略培养高级海洋专业人才,提供海洋科技支撑。
学院现有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并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为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和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通过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安全工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通过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环境工程专业为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上海市教委高水平研究基地。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安全工程先后入选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
科研系列设1院4所2室10中心:海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所、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航运环境保护研究所、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研究所;上海市高校重点实验室“深海极端环境服役材料实验室”、宝钢股份“海洋极端环境钢铁材料制备与蚀损控制联合实验室”;国际持久性有毒物质联合研究中心、上海市重型破冰船关键钢材协同创新中心、上海深远海洋装备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海洋局“深海装备材料与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工程研究中心等10个科研中心。
学位点系列设: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船舶与海洋工程);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交通运输安全与环境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水利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2个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点(土木水利、材料与化工);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交通运输安全与环境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工结构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
学院现有教职工123人:专任教师92人(教授20人,副教授35人,博士学位占比为98.9%),实验教师17人、思政教师8人、行政管理人员6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交通青年科技英才2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1人,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1人,上海市曙光学者3人,上海市领军人才(海外)青年人才项目3人,上海市晨光学者8人,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7人,上海市水务海洋青年科技英才2人等国家级及省部级人才,共计60余人次。学院极地船舶材料研究团队获2021年度“上海市工人先锋号”,海洋材料研究团队获2021年度“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近五年,学院承担国家级项目34项、省部级项目32项;发表ESI高被引论文18篇、热点论文9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9项;年科研合同经费达1800万元以上;获授权发明专利81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3项。
学院现有14800平方米的教学、科研与实验用房,近年投入资金7000余万元。拥有“港口、航道与海洋工程”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港航与船舶工程实验中心”“环境与安全工程实验中心”“科研测试中心”。学院与“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共建有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交通部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上海众材工程检测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共建有30余个大学生、研究生产学研实践基地。
学院主要研究领域有:海洋极端环境钢铁材料制备与蚀损控制、海洋材料微生物附着机制及防污技术、舰船电力电子材料与超材料、高技术船舶设计与制造、海洋结构物设计建造及性能评估、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水动力性能、海洋运输安全与公共安全工程、火灾爆炸和危化品安全、船舶及港口防污染技术、近海海域环境污染控制技术、水波动力学与河口海岸动力学、港口与海洋工程结构防灾等,其中负介超材料及深海材料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船舶与海洋工程
本专业是上海海事大学“航运、物流、海洋”三大特色学科群中的海洋类支柱专业。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1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多名教师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青年领军人才、扬帆计划人才等高层次人才。近年来,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专业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硕士点。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位列2024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第12位。
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先后入选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上海市高峰高原建设学科、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上海市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专业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美国新奥尔良大学等国外大学开展了合作及办学,与中国船舶集团的沪东造船厂、外高桥造船厂、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日本常石船舶设计有限公司等签订实习实践基地以及产教融合基地。
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船舶工程设计与建造的基本理论,以及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等专业知识与技能,接受现代船舶工程师的专业训练,具有进行船舶及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及组织管理能力的人才。毕业生能在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检验、使用和管理等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尤其侧重为各大造船企业和地方船厂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广泛、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高级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智能船舶设计、高性能船舶、船舶原理、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潜艇原理、邮轮概论、现代海洋工程前沿技术、船舶流体力学、船舶结构力学、船体结构与制图、船舶建造工艺学、船舶设计原理、船舶结构强度、海洋工程结构设计等。
就业方向:主要为国内外各大船级社、国家及地方海事局、大型国有造船厂(上海江南长兴造船厂、沪东中华造船厂、外高桥造船厂等),科研院所(上海船舶设计研究院、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等),上市企业(上海佳豪船舶设计公司、惠生海工)、知名外企(常石船舶设计有限公司)等输送大量的合格毕业生。另外,每年均有超20%的学生被国内外知名高校录取继续学习深造。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本专业是上海市属高校中唯一一个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创建于2000年。自2012年起开始招收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并设有“海岸与海洋工程管理”二级博士点。专业于2016年首次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8年入选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项目,2019年获得上海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支持。
本专业现有教职工23人,其中高级职称14人。多名教师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晨光学者、曙光学者、启明星项目等高层次人才。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多项。荣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省部级奖励。与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中交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建了多个教学实习基地。此外,与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共建了“港口与海洋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本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具备工学基础理论和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掌握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及相关工程领域(如水利工程、海洋工程、土木工程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管理等工作。
主要课程:土力学、水力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地基基础、工程测量、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工建筑材料、海岸动力学、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港口工程学、航道工程学、海岸工程学、工程施工管理、港口与海洋工程BIM技术、港口规划与布置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以港口、航道、海岸、建筑及桥梁等领域为主的稳定就业方向。主要就业单位包括中国海事局、中交三航局、广州港集团、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上海港口管理局及中交上海航道局等。每年平均超30%的学生被国内外知名高校录取深造学习。
环境工程
本专业是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和环境污染防治、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环境管理等专业技能,熟悉船舶与港口防污染和海事危防管理等特色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设有交通运输安全与环境工程二级博士点和硕士点,形成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
本专业现有教师21人,其中高级职称13人。有晨光学者、扬帆计划、上海市水务海洋青年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70%专任教师具有海外经历。与美国麻省海事学院、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美国新奥尔良大学等合作开展暑期访学和交换生项目,与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华谊集团、洗霸集团、东海发展研究院等共建实习实践和产教融合基地。设有上海市教委绿色港航环境科学高水平研究基地,在船舶与港口防污染、海岸带生态环境监测与修复等方面取得系列研究成果,“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主要课程: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环境污染防治、海事危防管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技术、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排水管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船舶与港口防污染技术、海洋科学导论、海洋资源管理等。
就业方向:对接“航运强国”和“海洋强国”战略需求,毕业生可在政府机构、环境监测单位、海事海洋部门、港口及航运企业、设计院所等从事管理、规划、设计、施工和研究开发等工作。合作单位有东海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市化工环保监测站、上海海事局、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每年有30%的毕业生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学习。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专业为海事大学重点发展学科,培养具有“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的材料行业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专业学生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分析、决策、处理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新材料设计、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应用等创新能力。专业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点。
本专业现有教职工32人,其中高级职称17人。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曙光学者、晨光学者、东方学者等国家及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在上海市教委“上海市重型破冰船用关键钢材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科委“上海深远海装备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的支持下,专业在极地船舶材料、舰船装备功能材料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荣获上海市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以及教育部、上海市等多项奖项。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法国南特理工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校开展了合作办学项目。此外与上海核电设备、振华重工、屹锂新能源等近10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实习实践基地以及产教融合基地
主要课程:专业以海洋材料腐蚀与防护为特色,涵盖新能源材料、智能加工与制造技术等方向,主要开设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现代材料分析技术、腐蚀理论与防护技术、表面工程基础、电化学、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金属焊接工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能源材料技术、环境材料等。
就业方向:毕业学生可以在国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所继续学习深造,也可以在金属材料加工、先进智能制造、船舶、新能源、半导体芯片、汽车、航空航天等相关企业从事与材料相关的研究与技术开发、技术检验、生产管理等工作。主要就业合作单位有: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振华重工集团、上海电气核电集团、沪东中华船厂、海事局、外高桥船厂、华力微电子、屹锂新能源等公司。
(更新于2025年5月)